銀保產品轉型已定 高保障產品被看好
時間:2012年08月21日 來源: 關注次數:74【字體:大 中 小】
壽險保費低迷,行業進入調整期,其中銀保業務調整最為明顯。盡管如此,作為快速拉升保費的法寶,銀保還是各家保險公司的必爭之地。
而當前銀保渠道銷售的產品,過于偏重理財,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吸引投保人,但強理財弱保障不是長久之計。
不占渠道先機的險企已經在產品創新上發力,紛紛開發高保障的產品,年內將陸續上市。
銀行殺入
“從此,我們不再給保險公司打工了!以前對保險業務是扶持,現在我們要開始操持了!”這是在工銀安盛北京分公司開業典禮上,工行北京分行行長的一句話。
簡單直白地道出這樣一個道理肥水不流外人田。
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進入保險領域,出資組建自己的保險公司。
最近一家正式變身為銀行系的保險公司就是上述提到的工銀安盛保險公司,前身是合資公司金盛人壽,雖然進入中國12年,但沒有渠道優勢,業務發展緩慢,沒有喜人的成績,腰桿也硬不起來。之后進行股權重組,工行出資成為最大股東,合資變中資后,7月下旬工銀安盛在上海以全新面貌殺進保險業。
控股方工商銀行直言不諱,將充分發揮在網點渠道、客戶基礎、信息科技、品牌影響力等方面的優勢,全力支持工銀安盛人壽的發展。
記者登錄工銀安盛人壽的網站,公司的產品線齊全,包括子女教育、退休規劃、家庭保障、財富管理等。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銀保產品的市場同質化程度高,銷售成績的好壞關鍵在于銀行賣哪家公司的產品。如果有了銀行的全力以赴,對于保險公司來說,背靠大樹好乘涼,無疑能輕輕松松把錢賺。
雖然銀行入駐險企熱情高,但是,去年以來,受到銀保新規、銀行理財產品密集發行、銀行攬儲等因素影響,銀保渠道整體已經出現頹勢,而這種弱勢還在蔓延。
今年7月份的數據顯示,壽險公司銀保新單保費的同比增速繼續下降。五家壽險公司呈現清一色負增長。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人壽、新華人壽、泰康人壽的這一數據分別為-39.5%、-10.6%、-47.3%、-50.3%、-38.5%。
產品轉型中
銀保渠道曾是保險公司快速發展保費的有力武器。雖然由于銀行的直接控股,導致銀保渠道的資源越發緊張,這無形中給沒有銀行背景的保險公司增添了很大壓力。但是,面對銀保這個誘人的蘋果,保險公司必須想出應對之策,突破點就是產品創新。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沒有銀行作為娘家的險企,在拼渠道上落了下風,已經在產品創新上加碼。
去年年底上市的新華保險,公司產品開發相關負責人向記者承認,“在銀保轉型上,產品首先成為公司戰略轉型的風向標。”
某合資壽險公司人士也向記者表示,目前銷售的銀保產品,主要從投資理財的回報收益方面吸引客戶,這并非保險保障的主流產品,此外,銀保產品多為短期躉交保費,這也導致銀保產品成為遭遇銷售誤導、退保的重災區,過分倚重這樣的銀保業務很難有長期的發展。
“保險公司要打造符合銀代渠道銷售特性的高保障產品體系,就務求通過銀代產品的轉型推動銷售模式、服務模式等的全面轉型。銀保產品轉變的意義在于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進一步完善符合客戶細分需求的產品和服務,能夠推動創新業務銷售模式、強化客戶服務和作業品質管理等,進而實現銀保業務轉型。”上述新華保險銀保業務負責人說。
以新華保險下半年在銀保渠道將推出的一款健康險產品為例,特別針對癌癥風險提供防范與保障。
記者研究后發現,這款健康險同市面上已有的健康險相比,大大弱化了理財功能,將資金的時間價值全部轉換為保障功能。產品針對包括原位癌等五種特定疾病在內的癌癥加強風險抵御,兼具身故保障;保障期間延長至70周歲或80周歲,若滿期未發生理賠,就可返還所繳保費。
險企忙搭平臺
雖然大力開發高保障型銀保產品的想法是好的,但有業內人士提出,對保險公司而言,如果推出的產品保障功能強,這與傳統銀保產品相比,銷售起來較有挑戰性。
這就要求險企在營銷構架的搭建上要完善,記者了解到,對于這點,險企已經紛紛行動起來。
某大型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銀保業務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總公司已經計劃在銀保渠道銷售高保障產品,目前已推出并在部分機構試行包含柜員營銷、會議營銷、精準營銷與聯管平臺四大模式的創新型銀代銷售模式。
“在銀行和保險公司雙方聯合共管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制定、輔導培訓、會議管理、方案支持、督導追蹤等形式,幫助銀行人員實現在網點的獨立銷售,進一步挖掘網點潛能。”
標簽:生命資訊